隨著生成式 AI 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議題,市場對「如何有效落地 AI」的需求變得前所未有地迫切。因應此趨勢,《信報財經新聞》特別邀請香港 AI 解決方案平台 DotAI 聯合創辦人劉泰麟 (Jimmy Lau),在2025年8月13號,共同開辦了一場閉門信報Master Class 「你的 Vibe Marketing 第一堂:如何打造你的 AI 小編」。
信報Master Class反應極為熱烈,原定 40 人的名額,最終吸引了近 150 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市場部 Marketing 主管登記。這場講座之所以爆滿,正正反映了當下香港企業在 AI Marketing 應用上的一個普遍困境:即使引入了 AI 工具,產出的內容卻總是充滿「離地感」、缺乏「人味」,難以真正打動本地市場。
當日的分享核心,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挑戰。Jimmy 深入剖析了企業在 AI 應用上的普遍盲點,並首次公開 DotAI 內部的「Vibe Marketing」心法與「AI 員工」實戰框架,展示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人與 AI 的協作模式。

AI 內容的「三大致命傷」:為何香港市場部導入 AI 頻頻觸礁?
許多企業興致勃勃地引入 GenAI 工具,期望能大幅提升內容產量,卻發現成果往往事與願違。在講座上,Jimmy 指出,問題的根源在於大部分人忽略了 AI 內容創作本身固有的三大「致命傷」,導致產出的內容充滿難以言喻的「AI 味」。
缺乏「第一身視角」與溫度: AI 生成的內容常常顯得生硬、格式化,缺少人情味,無法像人類一樣與用戶對話或引起情感共鳴。
過於聚焦「產品」,而非「用戶」: 在沒有預設情境下,AI 傾向於直接介紹產品功能和好處,而非從用戶場景和痛點出發。
語言和文化的「離地感」: AI 的知識庫中,香港的廣東話文字資料庫佔比極少,這導致 AI 在生成內容時,難以理解香港本土的行銷方式和文化,甚至會採用與本地市場格格不入的外國主流行銷策略。
正是這三大問題,導致大量由「AI 量產模式」製作的內容充斥社交媒體,雖然產量提升,但品質參差不齊,不但無法吸引目標客戶,反而可能損害品牌形象。

重新定義人機關係:「Vibe Marketing」建築師與 AI Agent
面對 AI 內容的固有缺陷,解決方案並非棄用 AI,而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人類與 AI 的協作關係。為此,Jimmy 提出了 DotAI 的核心方法論——「Vibe Marketing」。這個概念,要求行銷人員的角色,從過去凡事親力親為的「砌磚師傅」,轉變為決定最終風格與方向的「建築師」。
人類 (建築師): 在這個新模式下,人類負責提供最關鍵的頂層價值——定義策略、注入創意、給予方向與品味 (Vibe),並對最終出品進行品質把關。
AI Agent (代理人): 而 AI 則化身為高效的「代理人」 (Agent),負責處理絕大部分的「執行層」任務,例如資料搜集、市場測試、文案初稿、圖像生成等繁重工作。
這種分工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。AI 不再是漫無目的地生成內容,而是在人類「建築師」的清晰藍圖下執行任務。如此一來,內容的「人味」、對「用戶」的關懷、以及「在地化」的文化觸覺,都能在策略層面得到保證,從而根本上解決了 AI 內容的「致命傷」。

AI Marketing 實戰教學:3 步打造你的第一個「AI 員工」
「Vibe Marketing」的理念清晰而具啟發性,但如何將它真正落地?這正是講座引發全場共鳴的「Aha! Moment」——關鍵在於,你必須學會聘請和訓練你的第一個「AI 員工」。Jimmy 強調,首先要徹底改變與 AI 互動的思維:
不要將 AI 視為工具,而是將它想像成一位聰明但需要引導的「超級實習生」,首要任務就是為這位新同事準備一份詳盡的「入職手冊」(Onboarding Document) 。
「AI 入職手冊」的三大核心
它由三個關鍵文件構成,目標是讓 AI 深入理解你的業務:
品牌分析 (Brand Analysis): 包含公司簡介、目標受眾與品牌定位,讓 AI 掌握基礎背景 。
自媒體定位 (Self-media Positioning): 定義你的內容要為觀眾提供何種價值(如:實用、資訊、情緒價值),避免社交媒體淪為廣告板 。
品牌語氣 (Brand Tone of Voice): 直接讓 AI 分析成功的競爭對手案例,學習其寫作風格、結構甚至表情符號用法,確保產出內容的語氣一致 。
當「AI 入職手冊」建立後,最後一步就是
為 AI 員工設定清晰的職位與指令 。例如,你可以將它任命為「AI 小編」,要求它結合香港熱門話題,生成具吸引力的內容 。有了「品牌大腦」作為基礎,AI 的產出將不再空泛,而是高度貼合你的品牌需求。

DotAI 內部工作流公開:一個「AI 小編」的日常實踐
為了證明「 AI 小編」並非空談,Jimmy 在講座上首次公開了 DotAI 團隊內部的日常內容創作流程,完整展示了一個「端到端 AI 增長引擎」的運作實況。
這套流暢的「AI 內容工作流」主要分為四步:
AI 整合即時資訊: 首先,團隊利用 Gemini 的即時搜尋功能,快速整合特定主題的最新網路新聞與資料,作為內容的基礎素材。
AI 小編生成文案初稿: 接著,已植入「品牌大腦」的 AI 小編,會自動根據 DotAI 的品牌風格,將整合好的資料轉化為一篇具備觀點與行動號召 (Call to Action) 的 Instagram 文案初稿。
文案轉化為錄音稿: 團隊再將文案交給 AI 小編,指令它生成一段符合品牌語氣、帶有幽默感與人物設定的影片錄音稿。
AI 生成旁白: 最後,利用 Minimax 等擅長處理廣東話的 AI 工具,將錄音稿直接轉換為帶有情感的 AI 語音旁白,大大縮短了影片製作時間。

DotAI 「70/30 法則」:定義 AI 時代的企業護城河
當 AI 能處理絕大部分的執行任務時,企業的成敗關鍵,就取決於如何定義人類的全新價值。對此,Jimmy 分享了 DotAI 在 AI 協作領域最關鍵的心法—— 「70/30 法則」。
這個心法主張,企業應將 70% 可被規模化和標準化的「執行層」工作(如資料蒐集、文案初稿、排版發佈)放心交給 AI。然後,將團隊 100% 的精力,聚焦在決定成敗、真正無法被演算法複製的 30%「價值層」工作上。這才是企業在 AI 時代真正的護城河,它包含三個核心部分:
策略定義 (Strategic Definition): 負責設定清晰的目標 (KPIs)、設計框架藍圖(即「品牌大腦」),並制定核心的溝通 Vibe。
創意注入 (Creative Input): 加入人類獨有的個人見解、在地文化共鳴,並提升整體的品味與用詞。
品質把關 (Quality Control): 在內容發佈前,進行最後的事實核查、文化敏感度審查,確保品牌風格的絕對一致。
這套「70/30 心法」清晰地指出,AI 不是來取代人類,而是來解放人類。它將我們從繁瑣的執行中釋放,讓我們能專注於策略、創意與品質——這些真正體現品牌靈魂、無法被演算法複製的核心價值。

一場 AI 講座的啟發,一個企業 AI 導入的開端
DotAI 與《信報》的這次合作,不僅僅是一場座無虛席的 Master Class。更重要的,是它為香港的市場營銷人員,帶來了一套截然不同、卻又觸手可及的 AI 協作新思維。
講座反應空前熱烈,我們也知道有許多朋友因場地限制而未能參加。為此,DotAI 正積極尋求與更多夥伴合作,希望能舉辦更多大型活動,滿足大家的需求。同時,為照顧今次所有登記者,我們亦已將一份完整的 AI 教學筆記發送給大家,確保無人錯過核心內容。
一小時的啟發,是點燃變革的火花,而講座的影響力也迅速發酵。活動結束後,已有數間參與企業意識到此議題的迫切性,並主動與我們接觸,商討如何正式啟動內部的 AI 導入計劃。這證明了要將「AI 員工」與「70/30 心法」真正轉化為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,需要一個更系統化的導入與培訓過程。
如果你的團隊也想從打造第一個「AI 小編」開始,建立專屬的「AI 內容工作流」,歡迎與 DotAI 的企業 AI 顧問聯絡,我們將為你度身訂造最合適的 AI 企業培訓方案,協助你的企業在 AI 時代持續領先。